DNA亲子鉴定需要多少钱私人亲子鉴定准确率高么
6
11-27
亲子鉴定是受到医学和法律保护的,并能够保障亲生血缘关系的权益,亲子鉴定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同时也能够保障亲生父母和子女对家庭抚养及赡养义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法律也赋予了行为人一定的责任,那么亲子鉴定需要哪些手续,具体收费是怎样的?
我国的亲子鉴定分为司法鉴定和个人鉴定,目前很多大中城市都有开展亲子鉴定业务的医疗机构。DNA亲子鉴定费用多少医疗资源丰富,能够做亲子鉴定的机构也比较多。对于有这方面需求的DNA亲子鉴定费用多少市民来讲,对费用的收取是比较关心的。那么DNA亲子鉴定费用多少亲子鉴定要多少钱?手续是怎么样的?我们跟随小编的这篇文章了解下吧。
亲子鉴定的流程如下:
1、签定鉴定委托合同,告知鉴定及保密事项;
2、填写申请。由委托人填写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等,按手印确认;
3、核实身份。当事人须提供身份证、出生证等有效证件的正本,由工作人员核对;
4、拍照存档。亲子鉴定中心给当事人拍照存档,合影照片将用于亲子鉴定报告;
5、采集血样。采集每位鉴定人的血样,主要是采手指血;
6、出具报告。正常为7个工作日出具鉴定结果,若有特殊紧急情况,请告知工作人员加急,加急后会在2-3个工作日出具鉴定结果。
做亲子鉴定需要如下材料:
1、向鉴定中心提交鉴定申请;
2、当事人的身份关系证明;
3、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
4、当事人的鉴定样本,包括当事人的毛发、血液等。
做亲子鉴定要多少钱?
亲子鉴定一般分为两大类:个人(隐私)亲子鉴定和司法亲子鉴定。不同的亲子鉴定所收取的费用不同!
1、个人亲子鉴定
个人亲子鉴定就是自己对亲子关系有质疑的时候,想先私下里悄悄的进行一下鉴定,这种鉴定一般不需要提供身份信息,只要提供给鉴定方被鉴定人的合适的待鉴定样本即可,亲子鉴定中心一般只对鉴定样本的鉴定结果负责,对于鉴定样本的来源不负责,没有直接的法律效力,但是一般可以作为间接证据,这种鉴定的费用一般不高,根据地区不同,费用稍有差别,根据样本不同,一般常规样本如血痕、带毛囊的毛发、口腔拭子等等,亲子鉴定费用为1600元/样本,特殊样本如纯精斑、胎儿绒毛或者羊水、口香糖、指甲、牙刷等等,因为DnA信息提取的难度和检测度加大,费用稍微贵一些,为2000元/检材。
2、司法亲子鉴定
司法亲子鉴定一般用于司法诉讼,或者用于亲子关系认证,还可以作为小孩登记入户的凭证。
这一块是目前全国需求量较大的,因为国家公安部规范新生儿及历史遗留未登记户籍人员的户籍补登程序,要求凡是199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小孩,在登记户籍的时候如果无法提供国家统一的医学出生证明或者原出生证明父母信息有误的,必须要先做司法亲子鉴定,然后凭借鉴定结果为“支持”生物学亲子关系的肯定鉴定意见书才可以补办合法有效的医学出生证明,或者直接在当地公安部门直接上户口。
这种鉴定需要当事人提供身份证明,鉴定方亲自派人现场采集样本及被鉴定人照片、指纹等信息,司法鉴定二联体为3200元/2人,司法鉴定三联体为3300元/3人。
亲子鉴定的应用范围:
1、已婚夫妇,丈夫怀疑孩子不是自己的亲生子;
2、婚姻外生育,需确定孩子的生父;
3、怀疑医院调错婴儿;
4、失散家庭的认亲及失散儿童的认领;
5、涉及计划生育超生子女的确认;
6、强奸案件中胎儿或婴儿的生父认定;
7、刑事案件中嫌疑犯确认;
8、失踪及死亡人士的身份证明;
9、移民案件的血缘鉴定。
做DNA亲子鉴定需要什么样本?
一、标准DNA亲子鉴定样本: 口腔黏膜 、血液。
二、特殊DNA亲子鉴定样本: 含有毛囊之头发、血渍、耳用棉花棒、手或脚指甲、梳子、精液、牙齿、牙刷、牙签、使用过之手帕、使用过之卫生纸、胎儿绒毛、胎儿羊水、流产物、 组织、脐带血……等非标准样本之种类。
拓展资料:
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亲生的
要知道孩子是否亲生,最准确的方法是进行DNA鉴定。
DNA鉴定通过比较个体间的遗传物质来确定亲子关系,具有高度准确性。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各种情况,包括孩子已经出生和未出生的情况。对于已经出生的孩子,可以通过采集血液、唾液或带有毛囊的毛发进行DNA鉴定,如果孩子的DNA标记点位与父母的DNA相匹配,则孩子99.99%是亲生的。对于未出生的孩子,孕妇至少需要在怀孕8周后进行胎儿亲子鉴定,通过腹部穿刺提取羊水进行检测。DNA鉴定基于孟德尔遗传规律,是一种科学且可靠的方法来判断孩子是否亲生1。
此外,虽然有一些其他方法,如外貌对比、血型测试、染色体多态性等,但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不及DNA鉴定。例如,血型测试虽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但其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型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性。染色体多态性虽然提供了一种新的鉴定方法,但其准确度还不是很高,主要依赖于技术人员的判断23。
因此,如果想要确切知道孩子是否亲生,进行DNA鉴定是最佳选择。在进行DNA鉴定前,建议与医生充分沟通,评估风险和获益,并获得适当的医疗指导。